(上篇)
當在課堂提醒學生注意對話習慣時,作者常這樣開場:「孩子們,你們知道什麼是『損者三友』與『益者三友』嗎?」
接著說:「沒聽過沒關係,那你們知道,iwei yeh 在2018年提出過學生的『三有理論』嗎?(作者提出的理論)」
✃「三有理論」指的是三種常見的學生回應:「沒有」、「哪有」、「他也有」。
下篇文章會提供實際對話策略讓老師了解如何引導學生。
✃┄┄✁┄┄✃┄┄✁┄┄✃┄┄✁┄┄✃
✃在素養浪潮下,老師尋找自己的教學步調
自108課綱推動以來,「素養導向」、「三面九項」、「自主學習」等原本存在於課綱文件裡的理想語彙,逐漸走進了教學現場。在這樣的轉變之中,有人選擇堅守熟悉的節奏,靜靜等待下一次鐘聲響起;也有人以不變的熱情回應萬變的教育現場。而更多的我們,則是在「變」與「不變」之間,摸索、學習、修正,再次出發。
始終相信當老師的專業被尊重,當教學保有溫度與彈性,孩子才能真正在其中獲得知識的養成與價值的建立。這不是對體制的妥協,而是一份教育者內心深處的堅持與柔軟。
教改不是一場喧囂的革命,而是一條靜靜流動的河。我們不必一味奔跑,也無需急於歸隊,而是學會在水流之中,找回屬於自己的步伐,與孩子們一同前行。
✃AI和短影音當道,孩子更需要一場深度教育
短影音的誘惑、AI的便利,讓娛樂變多了,專注變少了;學習看似更輕鬆,卻也更容易迷失方向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教育從未如此需要深度與引導。
有次作者笑說:「教育,是讓孩子從『自動好』走向真正的『自動好』。」
前者是青春期的自我過度放大,衝動、自信,卻難以面對錯誤;後者,則是願意主動學習、善於溝通、懂得合作的成熟模樣。這兩種「自動好」,是完全不同的境界。前者是外顯行為的失衡,後者則是內在意識的成熟。作為老師,我們教的不只是解題技巧與考試分數,更是面對人生的態度與責任。
參考資料: 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10180
▍到夢N官網觀看【學法寶】總整理 https://reurl.cc/AjR8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