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低谷時,往往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能立即改變現狀的建議,而是有人願意陪他撐過當下的日常,老師不經意的一句關心、眼神、行動,都可能成為孩子爬起來往前走的原因。
⟡[ 從日常出發:不怕熱臉貼冷屁股的關心 ]
在校園中孩子如果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,那可能是他們撐過難關的關鍵,如果孩子願意向你表達情緒,老師可以先運用以下不帶批評、建議的語句,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感覺。
• 「 聽你這麼講,我才知道你心裡有多難受 」
• 「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,可能也會覺得很挫折 」
⟡[ 讓行動帶動情緒:陪孩子慢慢動起來 ! ]
當孩子長時間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時,很容易進入「 不想做→什麼都不做→情緒更低落 」的惡性循環,長期下來,可能導致孩子陷入做什麼都沒意義的絕望感。
我們可以從抄聯絡簿、整理教室環境、打球、畫畫、聽音樂...等較為簡單或能讓孩子感到愉快的活動開始。重點不在於做得多好,而是從「 最簡單的事情開始 」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,慢慢地恢復行動力。
⟡[ 吃得下,是療癒的第一步:協助孩子穩定飲食 ]
在憂鬱時「 沒胃口 」是常見的生理反應之一,因此導師若能溫和的鼓勵孩子吃一點午餐、喝一點熱飲,對大腦情緒處理的系統來說相當重要。
菜桃老師就曾遇過班級導師在憂鬱症孩子完全沒有胃口時,泡杯阿華田給孩子喝,孩子不只開口補充了大腦所需的養分,更收到了來自老師滿滿的關懷。
⟡[ 調整不是放棄:彈性回應孩子的學習狀態 ]
處在憂鬱下的孩子,往往伴隨注意力下降、思考遲緩與活動力低落的現象,當學習表現無法維持時,容易陷入「 我沒救了、我果然很差 」的自我否定循環,因此適時彈性地調整學習要求是必要的支持策略,例如:
• 原本要寫五題數學題,先從寫一題開始。
• 原本要上台報告,改成在老師面前練習一次就好。
先暫時撇開以往的表現,重點是讓孩子知道現在能做到什麼,即便只是一小步,也要讓他知道「 你有做到,而且我有看到。 」
⟡[ 打造溫柔支持網:讓陪伴不只靠一個人 ]
陪伴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,許多同學可能在過程中反覆經歷「 熱臉貼冷屁股 」的感受,長期下來,陪伴者容易感到無力、挫折,甚至也被情緒拉進低谷。
因此最後,請讓陪伴者知道他們不需要變成超人,日常的一句問候就是很棒的陪伴了,這樣的陪伴,不需要多完美,但可以持續且溫柔。
▍參考資料 : 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10000
▍到夢N官網觀看【學法寶】總整理:https://reurl.cc/AjR8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