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家長,其實也是在學習中長大的「學生」。在光榮國小推動的 KIST 體系中,家長不只是照顧者,更是孩子學習歷程中的教育夥伴,與教師一起組成一個支持孩子成長的團隊。

教師經過專業的師資培訓,有系統地學習如何教學、引導學生,但家長則是在孩子出生後,才一邊嘗試、一邊學習怎麼當父母。每一個孩子的性格與需求不同,對家長來說,無論是面對長子、老二還是老么,每次的經驗都是全新的挑戰。當孩子表現出情緒波動或行為偏差時,家長往往也會感到無力與焦慮,甚至渴望教師的理解與建議。

因此,作者身為教師,選擇用「學生」的視角看待家長,並非否定家長的能力,而是希望提醒自己,家長同樣也正在學習如何陪伴孩子成長。他們可能很疲累,但也很努力。

 

➤ 避開親師溝通中的誤會地雷,五個「不要」的提醒:

1. 不要等出事才找家長

平時就要主動回報孩子在校表現,累積信任,避免臨時解釋造成誤解。

2. 不要等學生告知家長

若有狀況發生,老師應第一時間主動告知,以免資訊不全、加深誤會。

3. 不要只報壞消息

偶爾分享孩子的進步與亮點,避免讓家長對老師來電產生壓力或恐懼。

4. 不要等家長主動聯絡才溝通

利用零碎時間(如接送時)主動互動,創造親師互信的對話空間。

5. 不要害怕溝通

尤其新手老師應勇於說明學生行為,保持誠實與合作態度,避免未來家長認知落差。

-

與其彼此拉扯,不如肩並肩站在同一邊,齊力向前。因為唯有親師信任與合作,才能真正讓孩子從中受益。

參考資料: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08736......

 

   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