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認知能力是什麼?
認知能力等同「智力(Intelligence)」,包含記憶力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推理力等。例如大家熟悉的智力測驗、IQ(智商)分數,測量的就是一個人認知能力的高低。
非認知能力更關注社交與情緒技巧(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),例如自制力、好奇心、挫折忍耐度、同理心、自信心⋯⋯甚至有研究統整發現,非認知能力的項目多達200種!在人類所有正向的心智能力當中,非認知能力涵蓋的範圍比智力更廣,對人生的影響也更深。
1. 非認知能力也會遺傳,但更靠父母身教養成
•情緒控制、動機、社交能力等會部分遺傳。
•孩子從父母身上觀察與模仿的行為,更能內化為自己的能力。
2. 學業表現=認知 + 非認知能力
•非認知能力對學業的影響與智力同等重要。
•時間越久,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力越顯著。
3. 認知障礙孩子,更需要發展非認知優勢
•認知發展障礙≠非認知能力弱。
•「付出努力」與「找到擅長之處」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核心。
4. 學校教育也能傳授非認知能力
•「社交與情緒學習(SEL)」是學校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有效方式。
•學生學業進步,往往不是靠灌輸知識,而是來自於非認知能力的提升。
5. 培育非認知能力也有「黃金期」與「複利效應」
•0-6歲是基礎人格與態度的建立期,影響一生。
•非認知能力具「複利效應」:一種技能促進其他技能(Skills beget skills)。
6. 日常活動=最好的非認知訓練場
•閱讀、藝術、運動等,都有助情緒調節、批判思考、合作力。
•學校的團體生活是學習同理心、領導力的最佳場域。
7. 職場上非認知能力比學歷更長久
•高社交力的職位需求不斷上升,重智力但低社交的工作卻在減少。
•非認知能力將成為人類在 AI 時代中最無法取代的競爭力。
8. 青春期以後也不晚,非認知能力可終身學習
•願意嘗試、從失敗中學習、調整態度與思維,都能持續成長。
•父母的學習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榜樣。
9. 多種非認知能力共構「心的力量」,文化環境需納入考量
•同理心、毅力、合作、責任感等特質越多樣,整體行為越穩定正向。
•非認知能力的效果會受到文化環境與價值觀的影響。
例:合作力在日本企業是一大優勢,但在美國中小企業反而可能不利於競爭。
▍參考資料: https://premiu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6000413......
https://premiu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6000190......
▍到夢N官網觀看【學法寶】總整理:https://reurl.cc/AjR8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