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際素養,應該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。

 

芯福里創會理事長楊俐容強調,這份政策不僅回應全球教育趨勢,更回應了現場老師的真實需求。面對疲憊與壓力並存的教學現場,推動SEL,絕非增加負擔,而是整理與統整老師早已在做的事。

像是生活、健體、綜合活動,甚至國語文、藝術領域中,本來就蘊含情緒覺察、人際互動等元素。現在的重點是:用一個系統架構,讓老師更清楚、孩子更有感、家長能理解。

 

例如,為什麼要在二年級教「嫉妒」?楊俐容指出,孩子到了三、四年級開始出現人際競爭、小圈圈現象,如果能提早在低年級認識「嫉妒」這個情緒,就能減少未來衝突。這樣的設計不是多做什麼,而是提早預防、系統引導。

 

家長不用把SEL視為另一種「要補的技能」。SEL不是為了考試,而是為了生活的幸福。它強調情緒管理、人際理解、自我認知──這些是陪孩子走過人生各個階段的核心素養。

面對網路成癮、情緒逃避等現代問題,SEL能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。當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、修復關係,他們自然會少掉很多「躲進網路」的需求。

用一個貼切的比喻說明:孩子的內在像是一個盤子,SEL就是加固這個盤子,讓孩子能承接生活中美好的點滴。如果盤子破了,再多的愛與支持也會流失。與其事後補救,不如提早修補。

 

 

一個成功的SEL課程,應具備SAFE四項原則:

S 系統化:依據發展階段設計課程

A 活躍性:透過活動與互動,讓孩子願意參與

F 聚焦性:聚焦在該年齡重要的情緒與社交任務

E 明確性:教授具體技巧,而非抽象說理

 

對老師來說,可以從自己班上最困難的情緒問題著手,設計符合孩子需要的活動;對家長而言,則可以從日常親子相處中,練習理解、回應孩子的情緒,而非急著給答案或修正行為。

 

SEL不是讓孩子「更好」,而是讓他「更完整」

教育,不只是教他會什麼,更是幫他成為怎樣的人。SEL幫助我們在語文、數學之外,也教會孩子怎麼認識自己、和人相處、面對壓力與挫折。這些能力,也許不會列入成績單,但卻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
參考資料: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09991

 

   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