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(下篇)

當學生脫口而出「沒有」「哪有」「他也有」,老師的內心是不是也默默嘆了口氣?這不是頂嘴,是日常;更是每位老師在管教現場中反覆上演的即視感。面對這樣的語言慣性,老師可以怎麼回應、怎麼引導?葉奕緯老師談教出責任感與素養的重要性。

 

✃┄┄✁┄┄✃┄┄✁┄┄✃┄┄✁┄┄✃

 

學生三有:「沒有、哪有、他也有」

作者請某A示範:

作者:「你剛剛在做什麼?」

A:「沒有。」

作者:「你昨天作業是不是沒寫完?」

A:「哪有。」

作者:「但我剛剛看到作業檢查單……

A:「隔壁的也沒寫啊!(他也有)」

作者:「謝謝某A,我們給他掌聲。」

 

面對問題學生往往先否認,再轉移話題,最後拉別人墊背。這不是叛逆,而是一種語言慣性,是還沒學會負責前的自然防衛。

而這,正是我們「該教」的開始。

老師的話語引導,是孩子走出「本能反應」的轉折點

我們教的不只是解題,更是如何說話、認錯、負責。因為教育的根,是理解與互動。

當孩子願意從「他也有」走向「我會注意」,就是成長的開始。教育不在約束,而在陪伴;不求控制,而求共好。

從自我走向自律,是最深的改變。

每一次真誠的互動,都是彼此成長的契機。

 

參考資料: 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010180

到夢N官網觀看【學法寶】總整理 https://reurl.cc/AjR8bE

 

   


Top